花蓮縣中醫師公會自39年成立,目前有81位會員。新任理事長李麥,開設大新中醫診所已20多年,多年來致力於鑽研中醫學理及保健醫療:接下理事長一職後,更希望用如同對於家人般的愛,凝聚會員間情誼;民國101年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的成立,及慈濟醫院中醫部的教學培訓等,都為花蓮中醫增添不少優秀生力軍,新的活力注入,使得花蓮的中醫充滿希望與熱情,一股新世代力量開創花蓮中醫新局。
過動症是兒童期常見的精神失調疾病。7歲以下的兒童過動症的發生率約有3%至5%,過動症有3大類症狀:注意力缺損、過動以及衝動。
常見的表現有不注意、粗心犯錯、不專心聽、無法完成任務、不遵守指示以及容易分心、過度愛說話、在不適當的時間四處亂跑以及打斷他人。研究顯示多數過動兒腦中的化學物質有失衡的現象,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均較常人為低。
血清素則負責調控心理情緒,可影響情緒的控制、睡眠及攻擊行為。而目前西藥過動症藥物常會有食慾不振、失眠、頭痛等副作用,許多家長都會擔心長期服這類西藥是否會影響兒童的成長發育。
中醫認為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調是過動症的病因。小兒為純陽之體,稚陰未長,生機蓬勃,若先天不足則更易出現陰虛陽亢的病理變化,出現陰靜不足,陽動有餘的證候。
過動症臟腑功能失調主要是心、肝等臟的失調。心主血,藏神,小兒心火易亢,而出現心神不寧,多動不安。
肝為剛臟而性動,主筋藏魂,其志怒。過動症的孩子除了注意力不集中及容易衝動過動外,大多數還會有怕熱、多汗、體熱、半夜磨牙、愛踢被、睡不安穩、易驚、易怒、便秘等陽氣偏盛的熱象,且多有鼻過敏、鼻塞、氣喘或皮膚過敏的症狀。
這些現象,就中醫的觀點是體內臟腑有邪熱,導致陽氣偏盛上炎所致。心主神明,邪熱上擾於心則使心神不定及行為不易控制;肺主氣,開竅於鼻,外主皮毛,邪熱上犯於肺,則易造成鼻過敏或皮膚過敏的症狀。
因此中醫治療必須先調理心肺等臟腑的邪熱,再佐以安神潛陽的藥物,才能使其體內的陰陽平衡。在我的臨床經驗中中醫可以明顯改善過動的症狀。中醫在過動兒的藥物治療以作用於「心」者為主,安定心神即是安定腦神經,如甘麥大棗湯、柴胡龍牡湯等方劑,龍骨、牡蠣等具有安神、定五臟的效果;柴胡、鉤藤等有止痙定癇、平肝風、除心熱的功效;柏子仁、遠志、菖蒲有定心氣、止驚悸、通九竅的作用。
若是有便祕則可用大黃、麻子仁等瀉下藥以通腑瀉濁,因為「病在上取之下」,腦中傳導物質的紊亂可以經由瀉下的方式來治療。
另外我也觀察到台灣有更大一族群的兒童雖不是過動症,但卻有明顯好動、專注力差、學習狀況差的類過動症兒童,可透過中醫來治療改善明顯的過動體質現象。另外過敏性鼻炎會讓小朋友無法專心、坐不住、注意力不集中,影響學習能力,此時就必須要與兒童過動症鑑別,通常若是過敏性鼻炎症狀改善後,過動的現象也會減輕,往往常被誤診為過動症。
現代的小朋友過動兒比例增多,大多是因飲食出了問題,從小起就常接觸到炸雞、薯條、奶油、巧克力等速食飲食文化,造成胃熱而有手腳心流汗、易衝動、便祕等症狀。小朋友吃了含糖食物常會出現「sugar high syndrome」(吃糖後的興奮症狀)。
另外各種五顏六色的冰品與各類蜜餞糖果,所添加的防腐劑、食用色素雖然符合目前食品衛生法令規定與標準,但國外研究顯示這類成分經常食用恐引發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曾報告食用色素、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是過動症的誘因,並會引發呼吸問題與氣喘等過敏反應。
就中醫觀點,過動兒飲食生活要注意事項如下:少吃生冷、冰涼、高溫烘烤、油炸、甜食、巧克力、紅肉、含有食用色素食物、含糖飲料等高熱量的食物,或辛辣、刺激性、重口味等燥熱的食物。適度的且適量的運動,可協助抒發體內蓄積的陽氣,切勿隨意服食滋補的藥物、健康食品或食物,以免火上加油,家長多付出耐心及愛心,不要太苛責但也不能太放任這一類的小孩。